当前位置:主页 > 手抄报 > 校园手抄报 >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

时间:2018-11-30 08:56 作者:mj 点击:

手抄报一:冬至的地理意义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1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2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3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4

手抄报二:冬至的历史渊源

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据现存文献上说,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周秦时代是以冬天十一月为正月。《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另外有云: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无论大节、小节,其起源或是源自天象物候,或是源自先民择吉日祭祀天地神灵、祖先,以谢神灵、祖先恩德。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上一个人物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出来。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了。就如现代诗所云: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古时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民间,人们则亲朋相互拜访,并以美食相赠。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旧习。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5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6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7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手抄报8

12

一板报网是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3-2023 ALL resever www.banbao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