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手抄报图片大全
时间:2020-05-28 14:19 作者:mj 点击: 次
手抄报一:汉语的历史沿革
上古
上古汉语指夏朝以前到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登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现代汉语标准,称为国语官方语言。
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官方语言的标准。
国共内战之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大陆改称其为普通话,台湾依旧称国语。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
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应专业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文化修养且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师,为旅游和各类涉外部门培养导游和翻译人才。
手抄报二:汉语的分类
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通行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河南、湖北局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北京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兰银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四川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南京话和扬州话为江淮话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方言
或称吴语: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在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以及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区使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吴语具有八个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淮方言
或称淮语(Lower Yangtze Mandarin),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淮语的代表音。
淮语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南部,湖北省东部、江西省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淮语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有争议,属江右民系),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粤方言
或称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广泛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勾漏话,四邑话,广府话)分歧不大,但音调有差异。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方言
或称湘语:又称湖南话,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方言
或称赣语:又称江西话、江右语等,以南昌话和抚州话为代表,音系接近客家话,但核心词汇差异较大。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浙江西部等地。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客家方言
以梅州话为代表,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在音韵和词汇上保留了许多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如完整的-k、-p、-t、-m、-ng、-n韵尾)。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使用汉语总人口的5%。
闽方言
或称闽语: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和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泉州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闽语之一,(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晋方言
或称晋语:晋方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内部差异较大,沟通较为困难。分布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核心区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崂。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崂)。其白读系统与官话差别大。
湘南土话
湘南土话,湘南土语,又称之为湘南语。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和永州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与粤北土话,桂北平话有近缘关系,统称之为土话。湘南土话不同于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湘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言。对于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是湖南省四大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话、湘南土话、赣方言)之一。
代表方言:一,以资兴说(Zixingsa)为代表的土话区(白说),包括永兴、桂东、汝城、安仁,是湘南土话与客赣方言的混合型。二,以嘉禾话为代表的湘南土话双语区,包括宜章、临武、嘉禾、桂阳、蓝山、宁远,是同时使用湘南土话与西南官话的双语区。三,以道州话为代表的保留了湘语特征较多的湘语土话,包括冷水滩、零陵、东安、双牌、道州、新田、江永、江华与桂北平话关系密切。
平话
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上一篇:人生规划手抄报图片
下一篇:细节关乎生命手抄报图片